有临床,有学习,有小小书屋。
详细知识点——脊柱侧弯的相关肌肉
斜方肌
部位:在项部和背上部皮下,一侧成三角形,底在脊柱尖在肩峰,两侧相合成斜方形。
起点:上项线内1/3,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
止点:上部纤维止于锁骨外侧端1/3。中部纤维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外侧。下部纤维止于肩胛冈上缘。
功能:上部收缩,提肩胛骨外侧缘,使肩胛骨向外上方旋转,帮助上肢上举。下部则下降肩胛骨内侧缘。全部收缩时,使肩胛骨向脊柱移动。肩胛骨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面向后仰旋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
支配神经:第十一对脑神经(副神经)。
背阔肌:
部位:位于腰背部和胸部外侧,为全身最大的阔肌,呈三角形,上内侧被斜方肌覆盖。
起于: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髂肌外侧唇后1/3。以三到四个肌齿起自下三到四个肋骨外面,有时有小部分肌纤维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于: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收缩,肱骨后伸,旋内,内收。拉高举的上臂向内侧移动。当上肢固定时,拉躯体向上。
神经支配:胸背神经(C6~C8)
菱形肌
部位:位于斜方肌的深面,纤维斜向下方。
起于:下两位颈椎及上四位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下半部(肩胛冈以下)。
(1)小菱形肌:
起于:下两位颈椎棘突。
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下半部(肩胛冈以下)。
(2)大菱形肌:
起于:上四位胸椎棘突的部分。
止于:肩胛骨内侧缘的下半部(肩胛冈以下)。
大小菱形肌之间隔一薄层结缔组织。
功能:收缩时牵引肩胛骨向内上方,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与前锯肌共同作用,使肩胛骨的脊柱缘贴于胸壁。
神经支配:肩胛背神经(C4~C6)
竖脊肌
部位:填充与棘突与肋角之间的深沟内。在腰部分为三个纵行的肌柱,外侧髂肋肌,中间最长肌内侧为棘肌。
起于:以一总的肌腱及肌束起止骶骨背面,第11~12胸椎和腰椎的棘突及其棘上韧带,髂嵴后部及胸腰筋膜。
止点:各肌不同
(1)髂肋肌:
位于最外侧,通过肋骨作用于脊柱上。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腰髂肋肌,胸髂肋肌,颈髂肋肌,这三部分互相重叠。
1)腰髂肋肌:
起于:竖脊肌总腱
止于:下六肋角下缘
2)胸髂肋肌:
起于:下六肋角上缘,腰髂肋肌止点的内侧
止于:上六肋骨角的上缘和第七颈椎横突的后面
3)颈髂肋肌:
起于:起自第三到六肋,胸髂肋肌的内侧
止于:第四到第六颈椎横突的后结节
功能:一侧收缩,使躯干向同侧屈。两侧收缩,竖直躯干。
神经支配:脊神经(C8~C1)
(2)最长肌:
在髂肋肌的内侧,自下而上分为分为三部,胸最长肌,颈最长肌,头最长肌。
胸最长肌:
起于:除起于竖脊肌总腱外,在腰部部分纤维起自腰椎横突和副突的后面及胸腰筋膜的中层。
止于:以圆形肌腱止于全部胸椎的横突的尖端,以肌性组织止于下九或十肋的肋角和肋结节的肋面。
1)颈最长肌:
部位:位于胸最长肌的内侧。
起于:以薄的肌腱起自上四或五个胸椎横突
止于:以肌腱止于第二到第六颈椎横突的后结节。
2)头最长肌:
部位:颈最长肌和头半棘肌之间。
起于:以肌腱组织起自上四或五个胸椎横突,下三或四个颈椎的下关节突。
止于:在头夹肌和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止于乳突的后缘的上方。
功能: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曲。两侧收缩,竖直躯干。
神经支配:胸和颈最长肌脊神经(C4~L5),头最长肌脊神经(C1~T4)
(3)棘肌:
在最长肌的内侧,紧贴棘突的两侧,自下而上可分为胸棘肌,颈棘肌,头棘肌。
1)胸棘肌:
部位:位于胸最长肌的内侧并与之紧密交织。
起于:以三到四个肌腱起于第十一胸椎至第二胸椎的棘突和项韧带。
止于:以肌腱组织止于上四到八个椎体的胸椎棘突。
2)颈棘肌:
起于:第七颈椎的棘突和项韧带,有时也起自第一到二胸椎的棘突
止于:枢椎棘突,偶尔部分纤维止于第三道四颈椎棘突。
3)头棘肌:
头棘肌较为弱小,位于头半棘肌的内侧,并常与之交织在一起,但形态上可以分区分,其肌腹常被一个不完整肌腱分割,又称为二腹肌
功能:伸脊柱
神经支配:脊神经(T2~L1)
多裂肌
部位:位于脊柱沟内,半棘肌的深面,形状类似半棘肌,但较短。分布到骶骨和第二颈椎之间,在腰部和颈部比较发达。
起于:骶骨背面,髂棘后韧带,髂后上棘,腰椎乳突,胸椎横突,下位四个颈椎关节突。
止于:全部真椎(除枢椎外)的棘突其肌纤维长短不一,浅层纤维跨越三到四个椎体,中层纤维跨越二到三个椎体,深层纤维连接相邻椎体之间。
神经支配:脊神经(C3~S5)
回旋肌
部位:位于多裂肌的深面,分为颈回旋肌,胸回旋肌,腰回旋肌。
肌束似多裂肌,但更短,胸回旋肌比较发达,包括十一对近似方形的小肌,其中第一对位于第一二胸椎之间,第二对位于第十一,十二胸椎之间。胸回旋肌起自椎骨横突的后上部,止于上位相邻的椎骨椎弓板和外侧缘,部分肌纤维向上跨越一个椎弓,止于上位椎骨棘突的根部。前者称回旋短肌,后者称回旋长肌。颈回旋肌和腰回旋肌的肌束外形不规则,数量不恒定,其起止与胸回旋肌相似。
神经支配:(T1~T11)后支
功能:脊柱伸直,旋转
腰方肌
部位:长方形的扁肌,位于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其内为腰大肌,后借胸腰筋膜的深层与竖脊肌分隔。
起于:髂肌后部的内侧唇,髂腰韧带及下方三到四个腰椎横突。
止于:第十二肋骨内侧半下缘,上方4个腰椎横突及第十二胸椎体。
功能:增强腹后壁。两侧收缩降第十二肋。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
神经支配:腰丛(T12~L3)支配。
腰大肌
部位:位于腰部两侧的长肌,大部分位于腰椎椎体与横突之间的陷沟内
起于:起自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侧面及横突后面。
止于:股骨小转子。
(肌纤维以羽状形式向外下方排列走行,形成上下较细、中段较粗的类似纺锤状的条形肌肉。腰大肌的走行跨度长,上段接于胸腰膜,下段与髂筋膜相续。往上可延伸至后纵膈最下方及膈肌的后部,向下与髂肌共同形成髂腰肌腱,经腹股沟韧带下肌腔隙,止于大腿根部内侧的股骨小转子。)
按肌束的走行方向可分为浅部和深部两个部分。
浅部起自L4~5椎体侧面及横突后面,肌纤维较长,由1~2肌齿组成,肌束斜向外下止于股骨小转子。在浅部有腰丛的神经分支且在起始处分为两支,一支走行于浅部的外表面,一支走行于浅部的内表面,外支的直径大于内支,两支分别供应腰大肌的浅深部。
深部起自T12~L3椎体侧面及横突后面,肌纤维较短,由3~4肌齿组成,肌束斜向外下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收缩时屈曲大腿并旋外,当大腿固定时,屈脊柱腰段而使躯干前驱。
神经支配:腰丛肌支(T12~L3)
感觉文章不错到文章底部帮忙点个赞哟!!!
机会来了,上期没有报上名的小伙伴们抢先报名开始了!!!
培训课程:齐伟博士颈肩臂痛的精确诊断与简化治疗
培训时间:年5月8日-10日
培训地点:北京五元素整体健康工作室
马云说:”健康行业是未来10年最火爆的行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病”不再是人类追求的唯一。健康、健美、健心成为人类更高的需求。如何保有好身体、好形体、好心理,即身、心、灵的全面健康,是现代社会给健康行业提出的新挑战。缘此,健身教练圈里开始悄悄的流行这样一句话:不懂点儿医疗的教练不是好教练!医生也悄悄掀起了整合运动医学的热潮!
齐伟博士针对健康行业的现状,为提高对颈椎相关疾病的深刻认识和诊治能力,精心打造了此课程。在这里,给您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辨证的思维模式;教您的不只是方法,还有手把手的实际操作。这里,会让您听的清楚,弄得明白,用得出来;这里,即将成为您和您会员/患者颈椎问题的终点站。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注重实际操作,手法现场演示,手把手的指导,如果您想在课堂上解决您颈肩臂痛的问题,请勿必自带颈椎开口、侧、双斜位X光片。
课程内容:
解剖基础
颈肩臂部关节的功能解剖与临床应用
颈肩臂部肌肉的功能解剖与临床应用
颈肩臂部神经的精细解剖与临床应用
精确诊断
诊断三步曲(现场案例分析):
病史症状:福尔摩斯式问诊思路
体格检查:追根塑源式查体方法
影像检查:四维动态的阅片模式
诊断小专题:
寰枢关节半脱位影像学诊断方法
颈部肌肉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关节错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神经损伤的定位诊断与鉴别
颈部关节损伤与肌肉损伤的鉴别
神经源性肌痛与肌源性肌痛鉴别
盘源性与孔源性神经卡压的鉴别
肩部疼痛常见病症的诊断与鉴别
肩关节活动受限定位诊断与鉴别
简化治疗(现场演示教学)
颈部肌肉的简易松解手法
颈部肌肉的卧位伸展疗法
颈椎三向牵伸疗法
颈椎卧位牵抖疗法
颈椎坐位旋牵疗法
寰枢关节半脱位定向仰正手法
肩关节周围炎的定位松解手法
肩关节周围炎的张力下推拿手法
长白山通经调脏流派颈椎病治疗手法
老师简介:
齐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医院医院软伤科主任,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脊椎病因学龙氏治脊技术研讨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发展促进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颈腰椎病、关节病及运动损伤的精确诊断与简化治疗的临床研究。临床治疗经典案例曾在中央4套《中华医药》、中央1套《生活早参考》栏目中播出。曾两度赴美国讲学及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及参编医学教材及著作10余部。主持科研课题7项,其中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吉林省科学技术成果4项,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三等奖、吉林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各1项。
本次公开课题为:颈椎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以中医理论为主导,处处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精通西医解剖基础上,将骨关节肌肉神经血管作为辩证元素;结合运动医学对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深刻认识,实现了对颈椎病的有效拆解。将诊断精确到关节源、肌肉源、间盘源、神经源、血管源。关节源进一步精确到关节名称、节段、移位方向;肌肉源精确到肌肉名称、损伤性质;盘源性精确到责任间盘具体节段、突出方向、突出程度;神经源精确到具体牵张或卡压位置、神经损害程度;血管源精确到牵张或卡压的位置。这种中医学、西医普、运动医学三者整合后”精确诊断-简化治疗”的新模式基本上得到了在座中医、西医和运动医学三大领域四十多位专家的认同!这让我感觉到整合医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