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起,九寨沟景区开始对散客开放了!在很多旅游网站上,网民们纷纷“奔走相告”。事实上,从9月27日起,九寨沟景区已开始试开园,这意味着自年8月8日九寨沟景区遭受7.0级地震重创以来,九寨沟正在逐步恢复它往日的风采。
震后,九寨沟聚焦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高质量推进“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旅游产业成为九寨沟脱贫奔小康的头号产业,正走在“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的路上。
创伤与贫困
——“虽然守着著名的景区,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偏远贫困地区,这两年又加上一个‘地震灾区’”
“童话世界、神话世界、梦幻世界,三个世界叠加起来,筛一筛,然后翻译一下,就是九寨沟。”作家黄亚洲在游览过九寨沟后,写下了以上文字,大概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九寨归来不看水”早已成为共识。
但“人间天堂”却在年8月8日遭受重创。当天,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对于九寨沟县脱贫攻坚来说,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九寨沟县贫困顽疾由来已久。
早在年,九寨沟就被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片区县、是四川88个贫困县之一,中央明确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
九寨沟县县长陶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九寨沟占主导地位的旅游经济虽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但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短、聚合力和带动力不强,旅游红利未能完全释放。”
与此同时,九寨沟县地理位置很尴尬,距离州府马尔康公里约8小时车程、省会成都公里约7小时车程,周边公里内无三线以上城市,交通条件是发展的最大制约。
在九寨沟县的大录乡,还藏着另一个人间仙境——神仙池,藏语里称其“嫩恩桑措”,意为仙女沐浴的地方。
“可以说,神仙池是集九寨、黄龙美景于一体的风景区,真的美极了。”提起神仙池,九寨沟人颇为自豪。
大录乡36岁的藏族小伙蒲瓦泽仁虽住在神仙池景区旁边,却并未搭上致富的快车。
“我家以前住在山上,别说通汽车了,连自行车都不通,全靠走路。”蒲瓦泽仁说。
从山上到山下,再走到乡里,然后再坐车到县城,基本就消耗了大半天的时间。蒲瓦泽仁一家就靠放牧勉强度日,“一年全家也就几千元钱的收入吧。村里有多户人家,有80多户娶不上媳妇”。
像这样的美景,其实九寨沟县还有很多,但因为各种因素制约,并未被广大游客熟识。
九寨沟县属典型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如今又加了一项:地震灾区。
数据显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4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年识别初贫困发生率达12%。
重建与脱贫
——这是一个战场上的“两大战役”
震后次日,九寨沟景区宣布停止接待游客,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恢复重建工作。
“灾后重建”“脱贫攻坚”,这对于九寨沟县来说,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九寨沟县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和‘建成典范’要求,为九寨沟指明了发展方向、描绘了美好蓝图,也是九寨沟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九寨沟县县委书记罗智波表示。
对于九寨沟县来说,“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是一个战场上的两大战役,而要打赢这场战役,就是要“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旅游产业成为九寨沟脱贫奔小康的头号产业。
九寨沟县制定了高标准的旅游规划,一方面重新恢复人们心中的童话世界;另一方面,要打造全域旅游,改变九寨沟更多群众守着绿水青山却没饭吃的现状。
“在全力支持九寨沟景区恢复提升的基础上,建成神仙池、甲勿池、甘海子、中查沟等一批新景点,培养一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基本形成‘一核多点’全域旅游格局。”罗智波说。
九寨沟核心景区所在地漳扎镇未来将成为全面体现生态化、国际化、高品质三大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
与此同时,九寨沟的其他美景也在不断被挖掘中。
位于九寨沟县的郭元乡青龙村是四川、甘肃两省的交界地,半山岩上柴门关几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颇有两山巍峨峭壁立、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
在“柴门关”几个大字下面的石洞里至今还保留着“秦蜀交界”的石碑,下方“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四川松潘守备罗林刻石”的字样清晰可见。
“柴门关有悠久的历史和旅游价值,我们立足厚重的民族文化和边关文化,把青龙村打造成特色旅游乡村,带动地方繁荣,帮助群众致富。”郭元乡副乡长任敏告诉记者。
“像这样的特色乡村,九寨沟县还打造了多个,就是希望能拉长九寨沟的旅游线,让游客停下来、慢下来、静下来,好好享受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友林说。
九寨沟县为了打破交通制约瓶颈,借助脱贫攻坚、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实施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争创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畅通出省出州出县通道,构建“内畅外联、快进慢游、安全高效”的交通网。
“目前,神仙池道路正在修建,建好之后从九寨沟景区到神仙池景区只要一个小时。”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但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脱贫攻坚,在九寨沟有一条不容触碰的底线:“生态保护优先。”
“生态保护优先必须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绿色才是我们发展的底色。”陶钢说。
为此,九寨沟还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审查,对个规划内重建项目和规划外重点项目全覆盖开展空间规划审查、生态文明审查,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13个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类项目。组建生态文明干部学院,引导干部群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生态本底。
归来与致富
——“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
今年9月27日,震后两年的九寨沟终于归来。
行走在如今的九寨沟,感觉只有游客和大自然,清清静静,心旷神怡。
的确,一片晶莹剔透的湖水,呈现出浅绿,深绿,逐渐幻化为墨绿,这大概就是传说中“五彩斑斓的绿”吧。
“坐着就不想走。”在镜海前的台阶上,来自东北的游客说。
经过两年的规划、重建,景区的回归再也不是核心区人的“独自狂欢”。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年,蒲瓦泽仁一家从山下搬了下来,“现在买啥都方便,在家门口就能买菜,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对于未来,蒲瓦泽仁还有着更多的打算。
“我的梦想是开个自己的民宿,这里离神仙池景区只有18公里,眼看着路就修好了,今后的生意肯定会好。”蒲瓦泽仁充满期待。
“蒲瓦泽仁以前住的那个村子也极具民族特色,现在正在打造中,将来等开门营业了,肯定也很火爆。”郭友林补充道。
整齐的头发、淡紫色的外套,满脸红润的徐培代在挂有“樱桃小院”的特色农家乐中向记者伸出了手,记者愣了一下:这是“传说中”的贫困户吗?
徐培代曾是陵江乡七里村有名的贫困户,因丈夫得了慢性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不仅没有了收入,还欠下一屁股的债。
“我后来在农技员的指导下种植了甜樱桃,政府还发放了产业补助金,我贷了点小额贷款,在家里开起了这个农家乐。”徐培代告诉记者。
两年来,徐培代不仅还完了之前的欠款,还还完了银行贷款。“现在村子里算中等了。”徐培代笑着说。
徐培代的村子也因为种植甜樱桃有名,成了当地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
“就我们门前这条路迎接了四方游客,给我们带来了好生活,村民都叫它黄金大道。”村民张志雄说,“这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大伙都富起来了,我现在每天都在村里广场上跳广场舞。”
依托旅游,与生态有关的经济项目也在九寨沟日渐红火起来。
罗依生态农业产业园,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生态农旅融合产业,九寨庄园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新业态示范品牌”,已实现经济收入40余万元,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生态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九寨沟县还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全县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53.76%。
数据显示,年以来,九寨沟县累计实现48个贫困村退出、户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年以来保持连续增长,年前三季度达元,同比增长10.6%,超过震前增速。
有专家评价道,九寨沟依托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生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您觉得九寨沟目前已经成为‘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了吗?”记者问。
“我们还将继续努力。”陶钢笑笑说。
记者:王菡娟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