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溪亭市列柴门陶户家家作酒罇曹家桥家就住在窑山,名字很好,窑山花园,背依是林木葱郁的山坡,能听到苕溪潺潺的流水声。窑山不高,却非常秀美,不仅因为天然的地貌景观,更是窑山深厚人文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内涵,显示出不同寻常、令人感羡的魅力。无须点拨,站在窑山纵目远望,良渚古城遗址与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在其左侧,森森然一片令人惊叹的神奇圣迹。右边对应的是江南罕见的南山摩崖石刻群,释道像合一的众多元代造像。闻名遐迩的瓶窑老街非遗馆群,就散落在窑山脚下的街巷里弄中。为纪念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当地把流经此地的苕溪名谓梦溪,聚集新一代科技创业人的“梦溪小镇”正在崛起。自汉唐以来褚遂良、盛度、戴表元、沈嘉辙等文人墨客都为此地留有诗词赋章,流传的诗句“野溪亭市列柴门,陶户家家作酒罇,纵有龙纹白芨碎,新窑青器已无伦”,生动地描述了窑山制陶的盛况。就此引开吧,谈谈以抗金名将韩世忠冠名的韩瓶,也许,正是如此,瓶与窑的结合才将瓶窑镇的镇名流芳至今。历史往往会在发现文物中沿袭、连接。曾在窑山兴盛一时的窑址由于自清后古窑业的衰落,湮灭了,直至前年在修建窑山公园时重新发现。地点很巧合,就在窑山公园的东入口坡地上,施工发现了3条龙窑窑址。所谓龙窑是指窑炉的形态,呈长条形,窑顶呈半圆弧。放入成形陶坯,用柴火焚烧。发掘出的窑炉仅存窑床部位,窑头及窑尾均不在了,窑顶也已坶塌。地层堆积中出土了不少陶瓷标本,种类丰富,韩瓶为大宗,推测窑址始烧年代为南宋早期。另有罐、碗、盏、执壶、虎子、漏斗、擂钵、灯等,胎质粗糙,多施半釉,釉色以青褐色为主。窑具有垫柱、垫具和轴顶碗等。装烧方式为裸烧、叠烧,少量为套烧。专家的考证,理出了一条韩瓶与韩世忠的关系。韩瓶源是北方的经瓶,又称“天威军官瓶”,是北方一种盛酒的容器,造型特点是小口、束颈、丰肩、腹修长下收。北宋末,金兵南下,抗金军队纷纷南撤,将他们以前在部队中常用的“天威军官瓶”携带到了南方。由于战事频繁,长途奔波,“天威军官瓶”极易破损,于是,韩世忠下令依据“天威军官瓶”的形制,就地取材重新烧制,并结合南方天气炎热、士兵用水量大及作战行军便于携带的需要对器型进行了适当的改动,将口沿扩大,加装四系,除了保留“天威军官瓶”原有的盛酒功能外,同时用于汲水及盛放其他东西,作为一种多用途的部队行军装备。后南宋建都临安(杭州),韩世忠任“浙西制置使”,多年驻守此地。有《韩瓶歌序》,现刻在进窑山公园门口处:“韩瓶者,崇二尺,厚寸,直腹,弇口,旁的双耳,其色黝然。臬亭山人垦田得之,售诸酒肆,及门俞生拱辰闻而购其一,出以示子,云是韩蕲王军中盛酒器也。考〈宋史〉韩岳二传,皆有背嵬军,《云麓漫钞》云:蒋北人名酒瓶曰‘嵬’。按此,则瓶即为韩兵所背,其不曰岳,而专属之韩者,按建炎三年,蕲王讨苗傅、刘正彦之乱,师驻临平。臬亭与临平近,故宜有是物欤。”如是,窑山成为一座有故事的去处,瓶窑地名由来也就此揭开。为了保护和传承窑山文化,原有的窑山公园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参考一些古窑遗址保护地的做法,为考古挖掘的平方米遗址区域增设廊架加以保护。公园里,处处能见到以韩瓶为型制的设计,从东大门入口的山径墙面上,有数十块铜质画面,介绍韩瓶的整个烧制过程,生动直观。另有龙窑炉与制坯烧窑场景的塑像,韩世忠抗金图像及事迹介绍。迈步在窑山上,你会沉浸在韩瓶文化的气氛中,正应了当地一句老话:风景在窑山,历史在脚下。瓶瓶罐罐皆是历史,一砖一瓦都是文化。编辑|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