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除了极个别案例确实难以收效外「必须手术的不选择保守治疗」,绝大部分都不算临床难题,司空见惯,今天选择这个案例,是想说明中医临床思维方式。
患者初次来诊时(6.12日),头向左侧倾斜,左上肢体疼痛难忍,无处摆放,右手按住左侧上肢,方能稍有平复(左上肢的任何活动都会加重疼痛),夜间找不着合适的体位睡觉,几乎是坐着待天明。诊脉见双侧脾脉,绵软无力,考虑脾气虚损,予针刺双下肢三阴交、阴陵泉,及中脘穴行烧山火手法。因为取穴少,患者颇有疑议,再三询问为什么颈椎痛上肢痛针灸不扎颈椎和上肢,并说村上医生都是扎手的。只能告诉他,哪里痛扎哪里的话,还要找医生干什么?不如自己扎!患者终于带着疑虑接受治疗。留针半小时,并处方如下:
6.19日来复诊时,患者很欣喜,说扎完针回家吃完药晚上就睡了个好觉,到今天痛好多了,患者这么说时头还略向左侧倾,脉诊仍见脾脉,治疗如前。
6.26日再来诊,面带喜色,头颅已恢复正常中立位,说只剩手指有些麻木感。脉见脾肾,予温经汤加减处置。
记录这则案例,是因为前一段时间都在写整体医学范畴的领悟。
1.腹式呼吸的重要意义
2.为什么会有痛经?──骨盆在呼吸、在开阖
3.健康的秘诀在整体性呼吸──“圣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4.丹田是什么──从骨盆呼吸(开阖)运动说起
5.肥胖成因之“骨盆扩展后的僵硬”
6.“足跟痛”与脊柱的关联──骨盆后倾
7.过敏症、免疫性疾病、办公室背痛发生的脊柱根源──“中丹田”的意义
8.专注力「过度专注、无法专注」也与骨盆有关
9.青春期、更年期与骨盆的剧烈变化
之前几年(医院辞职),我都很少会主动说及疼痛的治疗,但却在自我介绍里写了:擅长整体疗法(手法)。“整体疗法”是什么却从未提及。只因我自己对传统医学的执念,是方药,当迎难而上(只做疼痛熟门熟路,没有挑战)「当初进入科班,学习中医的最初,因为廖厚泽老师的引领,整个大学期间,翻遍图书馆,一直在寻找方药的秘密,也一直认为最难弄清、最难解读的部分是方药,对于我自己的针灸专业从来没有这么上心」!好在这几年的努力,藉由对脉诊的认知,已经完全将针灸与方药在临床融为一体,并且实现了系统化。我相信人生经历的每一件事,遇见的每一个人在命运中都有独特的意义,也如此看待即将启用的新诊所(装修中),在期望中将其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一个新起点,满怀憧憬迎来新起点之前,将整体医学、针灸、方药融为一体,是这个阶段的目标。
这个案例,疼痛在颈椎和上肢,病位在脾,临床也是用针、用药解除脾经的虚馁、阻滞,促动了颈椎和上肢的疼痛消失。有系统论的思想的话,对这种场景并不难以理解:系统表象的问题,源于子系统的坍塌,子系统的重建,解决了系统表象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传统医学理论是比整体医学更高一层次的整体医学,整体医学有迹可循「通过视觉经验判断、结合手触判断」,而传统医学藉由脉诊来实现的定位,没有其它痕迹(其实脉诊也靠手触,和整体医学一样,没有十几年的练习,手触别说定位,根本就是一团雾水)。说没有其它痕迹,也并不尽然,我和患者的女儿交流一番,让她整理下她父亲的发病过程,她事后也是发现了父亲这个颈椎发病过程中存在脾胃的问题「临床高强度工作的时候,不可能这么详尽的了解病史,所以说脉诊定位,不依赖痕迹(症状)并没有错」。
读到这里,大家顺便加深下对中医理念的认知:
整体、恒动、审机──从设计新诊所胸牌说起
“变是唯一的不变”──处方用药,贵在动态跟踪、动态处置
中医临床的目标不是治病,而是“康复”
当我在扎针的时候我是在做什么
------------------------------------------
“季子说”述及的传统医学,是季子视野里的传统医学!
------------------------------------------
梦想小成,怀念两位启蒙师长季子,男,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医院,于年6月起辞职探索自由执业之路,年11月,上海季建刚中医诊所获批成立!从求学起到现在,在中医路上行走第20个年头,一路坎坷,好在命运垂青,跌跌撞撞中误闯传统医学内室,见证中医理论的精妙,并能用疗效以确信。近年逐渐接受轮回思想,向死而生,勉力前行!鉴于传统医学在目前语境下式微之态以及自身话语混乱,发愿年起开始阐释中医经典并普及中医知识。擅长古针灸法:适用急慢性疼痛及促进系统康复。擅长整体疗法(手法):适用脊柱及四肢关节疾病(颈椎病、腰突症、膝关节炎等)以及脊柱相关性内科病症(眩晕、胸闷、咳嗽、痛经等)擅长经方医学:适用外感、内伤、妇儿。
所不擅长的领域:心脑血管疾病、肿瘤。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