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成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看迎龙村如何逆境

迎龙村基本没有产业,默默无闻,在“村老人老”的困境中面临着被撤并的困局。但近年来,迎龙村却“翻了身”,光是端午节村里老奶奶们包“土粽子”15天销售额就达到了20多万元,成为奉贤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在这些背后,是一个老村、一群老人的逆袭故事。

今天,就让地道农旅·地道君带你走进迎龙村,揭示逆袭背后的奥秘!

01

村子概况

迎龙村,年由原迎新村和永革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亩,辖25个村民小组,现有户、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人。迎龙村地理位置偏远,缺少核心产业支持,是一个人口外流很严重的地方,而且在这个村子里面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33%,农村老龄化的情况已经凸显。

现在,村子通过迎龙公益服务社每年发动村民人次参加村级事务,发放劳务费65万元,户均增收多元。公益服务社自年成立至今,共发放劳务费多万元,户均增收0元左右。日均-人左右的接待量,让村里热闹不已,村民们都实现了再在家门口就业,村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质的提升。年12月,迎龙村成功创建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02

发展历程

1构建模式,实现在家就业

迎龙村以农业生产为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农村老龄化、生态环境亟待改善、服务跟不上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雇佣村民服务年,迎龙村试点启动“和美宅基”创建工作,拆除违章建筑,清洁村庄。村民自己创建效果不理想。雇佣第三方成本极高,没有产业支撑的迎龙村承担不起,而且村民和施工队也经常发生矛盾。某天村民偶然的一句吐槽给了村委启发,决定由村子建立一个第三方服务社,雇佣本村村民参加和美宅基创建工作,支付他们志愿服务补贴。

成立公益服务社年2月,村里成立了迎龙公益服务社,为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主要组织村民在本村范围内从事护宅管理、物业服务、河道保洁、绿化养护、篱笆制扎等工作。成本低门槛低,截至今年9月,服务社登记在册的社员达名,均为有劳动能力及意愿的本村村民,根据工作量获取相应报酬,并通过宅基议事确保管理公开,决策公开。

迎龙村在40天成功创建19个“和美宅基”,此举不仅为迎龙村塑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大大降低了创建成本,实现了村民参与农村治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

2老有所为,开启“斜杠人生”

项目创建完成后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参与维护,该怎么办呢?

家门口再就业年,迎龙村以实现农民增收为中心,立足本村实际,调整规划思路,推动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烟渔菛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设立农家体验项目,科普中草药文化,进行江南水乡婚俗文化展演,举办端午龙舟赛等。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迎龙村,节假日有散客来参加亲子游,平日里有企业的团建活动,促进农业、生态与旅游业一体化。

村民成为主角迎龙村通过公益服务社,为村民在景区提供船夫、厨师、保洁等大量就业岗位,让村民群众提高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

老人发挥余热有些活儿,村里老人恰恰是最合适的实践者。包粽子、做方糕、煎塌饼,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会,但老人却是这方面的行家。村里的爷爷奶奶们加入服务社后,如今成为了熟练工,组成了篱笆队、绿化队、农家乐队、龙舟队等等,都成为了公益服务社对外输出的劳动力队伍。老人们工作积极性很高,在挣钱的同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培育技手艺术与此同时,服务社每天都有老师专门教村民书法、烘焙、茶艺等。学成之后,这些老人可以去表演,向村民们宣扬文化。村里也会给予他们志愿者的待遇,发放一份补贴。业余生活丰富了,钱袋子也鼓了。

向外输出业务年5月,迎龙村承接邻近海湾村生活驿站的运维工作,由公益服务社出面管理,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随着服务社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拓展,服务社有望接下全镇所有生活驿站的运维业务。

3配套服务,保障业余生活

精神服务迎龙公益服务社工作人员年龄都偏大,服务社招聘社工,专门为老服务,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老人的晚年精神生活。

生活服务村子先后组建了8支志愿服务小队,打通了服务村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村里还组织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村民志愿者、医护人员及党建结对医疗单位,定期在迎龙村4家睦邻点为老人们提供健康讲座、保健养生、量血压等服务。还建设了睦邻点提供一日三餐,方便一些独居老人生活。

社区服务成立物业,提供水电维修、物资配送、垃圾清运、农业服务、资料收发、红白喜事水电衔接等服务,解决村民居住生活的各项实际需求,让村民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专业的物业服务。

共营共治迎龙村建有1个党建服务站、1个党群生活驿站、3个宅基课堂、5个党建微家、6个睦邻点、15处宅基议事堂。这个“家门口”的群服务新体系,将村民紧密团结在组织周围,凝聚起自治管理的核心推动力量。村里组织村民开展宅基议事讨论管理制度,确保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以乡村治理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

03

地道之见

在农村普遍老龄化、空心化的今天,让老年人再就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个突破口,地道君从迎龙村的案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1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村子是全村人的家,村民能够共建共治共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佳运营模式。村委可以通过做好市场、给予村民工资补贴参与乡村工程建设等各种创新激励手段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发动全村人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同时要发展产业,引导村民创业就业,让村民既增加了收入,又激发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增。

2发挥老年人才余热

老年人才处在乡村振兴人才第一梯队,不论是退休乡贤还是普通退休人员,他们都有充裕的时间、丰富的社会经验、精湛的技术以及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以及渴望继续得到社会认可的价值观。

对于“空心村”、“老化村”,可以充分发现、挖掘老人的价值、资源让老人们老有所用,发挥余热。可以采用积分制、经济补贴等多种途径激发老人参与热情,发挥老人在乡村教育、资源对接、服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作用。

其中,对于普通的老年人,可以向其提供一些基础岗位,让他们能够重新“就职”。而对于退休人才,我们要充分对接他们的需求,让他们能有机会挖掘整合自身资源,为乡村振兴发挥余热。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以深耕农旅、振兴乡村为使命,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创意经济设计第一品牌。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共享农庄、现代农业产业园、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为企业家和参与者搭建共建、共享、共赢行业生态平台。

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乡村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一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实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nhuangyinxiang.com/jzxt/1026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