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儿时,父母亲带我到烟霞洞游玩,让我去看“象象”刻石:一块大、一块小,很像大象鼻子。我一边说真像啊,一边用手去摸摸它们。记得下山时,路过一座亭子,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一角夕阳藏古洞半空岚气接遥村”。父亲解释给我听,这个古洞就是烟霞洞,岚气就是山中的雾气,遥村指的是山下的满觉陇村……七十年前父母亲带我游玩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然而,“象象”二字的来历,父亲却没有讲起过。
年国庆期间,我和女友福英(后来她成为我妻)相约游玩,先去了石屋洞、水乐洞,沿山路来到了烟霞洞。看到“象象”二字的刻石时,福英也笑开了,也用手去摸摸,不停地说:真像,真像……
她问我:这两个字是谁题的?我一看,题字人叫陈志皋。年份是“甲戌年二月”。这我就搞不清了,六十甲子一转,怎么说得清楚是哪一个甲戌年呢?题款人陈志皋又是什么朝代的人呢?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萦绕在我心里的疑问,一直没有解开。
上世纪末,市园文局施奠东局长送我一本他主编的《西湖志》。在“摩崖石刻”这一章里,有这样的文字——“象象摩崖题刻,在烟霞洞右石崖上,‘象象’二字,三十五厘米见方。落款甲戌二月陈志皋题,来丰阳书,落款字十厘米见方。”
短短45个字,写明了“象象”二字的位置——烟霞洞右石崖,以及题款人和书字人的名字。但对“象象”二字的由来,没有更深层的说明。
年春,我与福英去广州看女儿,在广州购书中心看到《黄慕兰自传》。封底写着“被周恩来誉为党的百科全书”,黄慕兰这个名字让人蓦然想起往事,年12月5日下午,杭州鸡笼山马坡岭,从上海赶来的90岁的林北丽女士(为秋瑾盟友徐蕴华之女),参加完“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揭碑仪式后,对我说,今晚要住到她的老友、时年98岁的黄慕兰女士家中。
我问她住址,她说,黄慕兰就住在新华路长庆街。我说,我就住在对面的水陆寺巷。于是,我一直送她到黄慕兰家的电梯口。
因为有了这个前缘,我就把《黄慕兰自传》这本书买了回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不得了。黄慕兰是我国地下党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年轻有为,受周恩来直接领导。年,成功营救了关向应等党内高级干部。年3月,党组织派她来到杭州,住在孤山俞楼,她拜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为师,差不多住了一年的时间。
仰慕黄慕兰的上海大律师陈志皋,当年约了孙晓村律师(余杭人,解放后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李辛阳(私立上海法学院院长)一起来杭州游玩。陈志皋身世不凡,是海宁大名鼎鼎的陈阁老(元龙)七世孙,他本人当时在上海滩也十分出名,黄慕兰通过他营救了不少我党的干部。
杭州的湖光山色、山壑洞天,是他们游览消遣的好去处。三月的一天(农历仍是二月),他们四人一同来到烟霞洞,看到洞前有两块山石,越看越像一头大象。于是他们要为两块石头取名,大石头像大象,小石头像小象,陈志皋当即就题名“象象”。他题名“象象”还有三点理由呢:1、其石像象;2、有一大一小两头象;3、当日他们步行到烟霞洞,食量大增,把清修寺里的素斋一扫而光,自嘲虽是书生,食量像“象”。
餐后,他们又看到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似虎又似狮,便取名“师狮”。当时正是“一·二八”淞沪会战之后,意谓民众团结抗日之情浓烈,中华睡狮要觉醒了!
陈志皋请李辛阳来书“象象”二字。又给清修寺方丈块钱,请人镌刻在石头上。并嘱咐方丈一定要刻上“陈志皋题”、“李辛阳书”的落款。方丈也很大气,请人将“象象”两个字刻得很大很深,成为烟霞洞的一处胜景。
得知“象象”二字的由来后,我第一时间告知福英,你半个世纪前的提问,我今天终于可以解答了。我不只是为你作解答,也可以为大家作个解答:这“象象”二字今年已经九十岁了!
岁月不留情,人生似过客。当年来到游烟霞洞为“象象”命名刻字的四人都已经作古,儿时带我游烟霞洞的父母也作古了!只有“象象”刻石和这块刻石相关的历史人物会流传下去,为西湖山水故事再添一则清丽的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