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往年“走亲访友”不一样,今年春节,网友“晴天”过得很不一样。
大年初一是在锦江上度过的,从东门码头到音乐广场,他说,“第一次坐船在锦江之上,这个春节,留守成都也不会觉得无聊”。
大年初二,他在网上记录了一家“超好看的社区咖啡馆”,其中写道,安静祥和的街道,有设计感的咖啡店,体味了成都生活的闲适与安逸。
此外,他还发现了藏在桂溪生态公园里的花园西餐厅,和同样留在成都过年的饮品店老板,一起喝饮料晒太阳……
”
今年,很多人选择“就地过年”是因为疫情。但很多城市也试图用好他们的“留下”,通过有生命力的场景,建立更加紧密且深刻的联系,让城市成为让更多人“心安处”的那个“家”。
成都也是其中之一。今年春节,成都在人们已经熟知的城市空间里策划了诸多“只有成都有”的活动,比如在锦城公园场景推出50场系列活动,又比如在“网红打卡地”丹景台连续七天举办一系列新春活动。
效果也是显著的。在红星新闻记者的走访中,锦城公园上的餐饮店迎来了史上最好业绩,藏在锦城湖里的皮划艇项目报名率直线提升,而自大年三十起,丹景台临时搭建的美食、民俗摊位,每天销售额也达到数万元。
▲青龙湖湿地公园热闹非凡,许多市民游客选择在公园里“过年”。
01、公园里的商机
大年初五,成都桂溪生态公园的客流量创了春节新高——这一天,有超5万人次不约而同选择到公园里过年。
经营时光花园意式餐厅的杨驰敏锐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自大年初二以来,这家开在公园里的餐厅的营业收入比平时增长了约15%,“从下午茶到晚餐时段几乎都是满座的情况”。
之所以选择这家餐厅,是因为在公园里被很多人认为是“新奇的体验”。比如来自乐山、今年留蓉过年的小杨,专程带着父母来打卡这家“网红店”。店内绿色的装饰风格,和窗外四周环绕的茵茵绿色相得益彰,小杨和妈妈特地点了一杯绿色饮品,拍照发到了朋友圈,被老家朋友点赞为“最自然的春节”。
不远处,锦城公园的成都浪速城市赛艇中心同样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负责人赵晓俐告诉红星新闻,今年春节,中心14个教练都留在成都服务于皮划艇、赛艇等项目,每日接待人数为人左右,“初五游客最多,一天就来了近人。”
▲水上皮划艇
赵晓俐注意到,近年来有更多人选择走进公园,从而也激发了公园里的商机。尤其是,今年“就地过年”留下了许多在蓉工作的外地人,她发现,今年春节前来报名参加甚至预定培训的,不少都是讲普通话的年轻人,“也希望借我们的活动,传递更好的成都生活方式”。
在成都,绿道不仅仅是用于观赏的风景,它还有多姿多彩的耍法,看锦江商贸胜景、打卡网红美食……这些场景,都发生在绿道上。中国科学院成都环境研究所的专家刘勤曾表示,生态服务价值不等同于经济价值,必须进行转化利用,才能实现经济效益。
从诞生之初,锦城公园就跟城市的传统公园很不一样:它没有围墙没有门票,随时向市民和游客发出邀请,来体验感知。另一个看不到的特点在于,锦城公园遵循商业逻辑,具有“自我造血”功能。
成都正在做的,也正是在绿道有机植入创新文化、前沿科技和商业模式等新经济特色因子,打造出一本绿道+的“生意经”——
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生态湖泊、休闲绿地,也带来了世界顶级展览、亲子马术、皮划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费场景。这三年,隔段时间锦城公园就有一个主题公园开放,新耍法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天府绿道也因此被称为“网红制造机”。
天府绿道文旅公司数据显示,自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青龙湖、桂溪生态公园、江家艺苑、锦城湖、中和湿地、玉石湿地、花田湿地共计迎来了超百万人次的客流,而公园里的消费场景,也正在通过商业化逻辑,将人流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传递成都生活方式,让绿色留住人气、留住商机。
▲锦城湖、桂溪生态公园、中和湿地、青龙湖等湖区
02、打卡地的变身
仅仅开市第一天,大年初四前夜间的船票就已经售罄——今年春节,夜游锦江无疑是成都最热门的景点之一。
夜游锦江运营方——成都九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晖表示,夜游锦江每天运力三分之二的游船票通过网络通道接受预订,其余票额实行现场售票,“没想到刚刚一开市,网络渠道的夜间游船票就被预订一空,现场票也在很短时间内就售罄了。”
成为“网红”并不令人意外。再现古时“夜游锦江”,市民游客乘坐一艘古色古香的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经合江亭、兰桂坊、音乐广场、廊桥等地。
“夜游锦江”不仅仅在船上。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旨在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其中,包括利用沿线资源,在河道两侧的人行通道上打造集市、展会等固定消费场景项目,并将周边新设的特色剧场及传统夜市等浸入式体验消费场景纳入其中,让“夜游锦江”为其带来更多的消费人群,从而将场景转化为实际的消费能力。
▲“点亮锦江”春节系列活动
另一个热门的景点,则距市中心有着约60公里的距离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景区。尽管驾车至少要一个半小时,但并没有影响丹景台成为今年春节,成都最热门的景点。
今年春节,丹景台内也尝试了更多元的消费模式,设置了多个美食、民俗摊位,据运营公司透露,每天销售额达到数万元。
还有很多新消费场景,在今年春节中显示出不一般的热度。比如,立巢航空博物馆执行馆长杨培萌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年初四的流量是普通周末流量的2倍。据悉,立巢航空博物馆是国内首个开在商业综合体里的迷你型航空博物馆,但杨培萌透露,由于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之一,直到去年五一假期,博物馆才开始逐渐恢复与去年同期持平的数据,逐渐培养了一批以家庭为代表的散客群体。
此外,随着成都“市井生活圈”的打造,爱情巷、音乐坊、面食街,爱情巷等一批“打卡地”还在兴起,里面有着各式各样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场景。例如,爱情巷通过合理化改造老旧载体,引进打造了精品民宿;还打造专业剧场,运营文艺戏剧。此外,这里还是美食巷,这里依托区域丰富的市井资源,聚集了成都百姓们最喜爱的茶艺、美食等。
▲市民在爱情巷拍照打卡
03、一次试验型尝试
“就地过年”是今年春节的关键词。在仲量联行华西区研究部负责人朱建辉看来,就地过年替代了传统返乡流、出国流,这类过年模式的挤出效应,无疑将大部分消费流转化到城市当中来。
换句话说,今年春节假期可以视作为小长假、周末经济的延续,“当下场景中所发生的消费转型不是一种短期现象,而是,将成为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里,消费市场的趋势”。
比如,随着皮筏艇、滑雪、攀岩等项目的走热,可以预测的是,运动型消费的热潮还将持续,因为消费者正在接受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同时,通过春节这次试水,也帮助城市测试各个商业模式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探寻更多消费模式和场景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招商吸引力。
“公园绿道、夜游锦江、市井街巷……这些新兴场景,都是成都在传统百货消费场景之外的一次试验型尝试。”朱建辉说。
不过,这些在春节走热的“网红打卡地”,以及其所代表的消费场景,是否真的会持续繁荣下去?
朱建辉表示,“就地过年”是促成今年“网红”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未来的运营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考验消费场景是否能持续的重要原因。比如,《成都港总体规划》正式出台,“夜游锦江”五丁桥-音乐广场-望江公园段将于大运会前开通,则为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故事添入更多场景IP。
“数十年的消费演进规律显示,每一种消费场景都是靠消费触点形成,比如过去购物中心里百货、超市、KTV等主力店通过自身人流的吸引力带动商场人气的集聚。”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