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椎病

目录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果

⊙讨论

颈椎病是国际性多发病,其发病率占成人的60%,在某些职业中甚至高达90%以上。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给社会带来很大负担。颈椎病有多种治疗方法,然而,手术疗法或保守疗法的疗效都不甚理想。针刀的出现,为人们开劈了一条新途径。应用针刀闭合松解术治疗颈椎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王海东主任医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结合颈椎病的特殊病理基础,在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中首次提出辨位定点针刀松解术,根据颈椎病的不同伴随症状,选取特异性靶点进行对症松解治疗取得了优越的疗效。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临床试验所有颈型颈椎病病医院风湿骨病科门诊病例。按照病人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通过SPSS19.0软件将纳入的60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刀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7.2±9.9)岁;病程(9.3±6.5)月。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2.5±9.6)岁;病程(12.5±6.3)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参照年《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有关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①症状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颈部活动轻度受限。体征:颈部肌肉僵硬,有相应压痛点,应排除其他非颈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颈肩部疼痛、不适,如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等。

②病史多有慢性劳损病史,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前工作,或其它诱因发作。

③发病经过及病程多数为慢性发病,若颈部有劳损病史,也可急性发作,病程较长,时轻时重,可反复发作。

④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不稳、或变直,椎体关节小骨质增生,韧带钙化。

⑤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⑥其他检查有条件可做CT或MRI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临床表现与X线均符合诊断标准者,即可诊断。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②年龄在18-60岁范围内。

③近1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措施者。

④能积极配合并坚持完成本次临床试验,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者。

⑤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均正常,排出其他系统疾病者。

⑥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病例剔除、终止实验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

②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

③精神病患者,以及治疗不合作或同时进行其它治疗而影响本项研究者。

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⑤期间并发其它疾病者。

⑥符合针刀禁忌症者。

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组

临床上颈椎病大多为混合型,针刀治疗时通常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上位、颈中部及下位颈椎病,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后枕部的疼痛、酸困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其次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棘突等部位,提出了“颈七刀松解术”;如患者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僵硬不适症状时,“颈六刀松解术”;若出现上肢的症状,如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C4-T1后关节、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松解部位。

“颈七刀”操作步骤

定点

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枕外隆凸旁开2cm、再向下2.5cm±0.5cm的范围内左右各定一点。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C2棘突外侧骨缘,左右各定一点。C3-4棘突间定1点、左右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各定1点,共7点。

松解方法

①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止点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项下部皮肤约成30角、与枕骨下项线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对刀下发紧、有软组织明显病变者,可将刀口线掉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头后大直肌与头下斜肌起点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刀体与C2棘突外侧骨缘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C2棘突外侧骨缘骨面或稍浅,行纵行纵切疏通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棘突间点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深度1cm左右,当刀下感到坚韧,患者诉有酸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o角,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1-2下,出刀。

④关节突关节点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关节突骨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达颈椎关节突关节或稍浅,纵行纵切或横行纵切疏通剥离,切开1-2刀即可。

请在wifi下观看此视频

“颈六刀”操作步骤

定点

在颈椎X线片病变(间隙变窄、颈椎不稳或骨赘形成、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显示相对应椎体或查体阳性压痛椎体的棘突间定1点、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在其上位或下位棘突间定1点、旁开2.0±0.5cm范围内即关节突关节左右各定1点,共6点。

松解方法

棘突间点、关节突关节点针刀操作同上位颈椎病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点操作。

颈椎下位松解操作步骤

定点

可在C4-5、C5-6、C6-7棘突间、关节突关节处、T5、6、7棘突间、肩峰下、喙突、肱骨小结节、肱骨大结节等处选取阳性压痛点。

松解方法

其中棘突间点及关节突关节处点操作同前,不一一赘述。

①肩峰下点在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凹陷处,相当于肩峰下滑液囊部位。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刀体与肱骨干约呈80-90°角刺入,直达肩峰骨面,纵行疏通与横行剥离2-3刀;稍提起刀锋,向关节间隙方向刺人关节腔20mm左右,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喙突点左手拇指下压至喙突外缘,刀口线与喙突外缘韧带纤维平行,针体紧贴拇指甲刺入,至喙突骨面纵行疏通剥离,若刀下阻力较大(喙肱韧带挛缩),则将刀口旋转90°,纵切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大结节点该处从上直下依次为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腱的附着点,压痛阳性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针刀垂直与大结节骨面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④小结节点该处是肩胛下肌、喙肱韧带、盂肱韧带的附着点,刀口线与肱骨纵轴平行,针刀与小结节骨面垂直刺入直达骨面,纵行通透剥离2-3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操作规程

在阳性反应点及选定部位上用笔做出标记,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术者戴无菌手套,选取4号针刀(一次性汉章牌无菌针刀)进行松解治疗。操作完成后,用棉签压迫止血,针眼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嘱其患者1天后可除去包扎,3天内勿洗浴。患者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针刺对照组

配穴加减

主穴选取:天柱、大椎、后溪、颈椎夹脊穴。配穴加减:风寒痹阻者加风门、风府以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腧、合谷、太冲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精;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气海、三阴交以益气养血。

操作方法

穴位常规消毒后,根据针刺深度选用1-1.5寸×Φ0.30的针灸针(华佗牌针灸针),大椎穴直刺0.5-1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泻法,使针感向肩背、上肢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1次。患者每周治疗4次(隔日治疗),3周为1个疗程。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有效率统计标准

参照年《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有关颈椎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显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改善,颈肩背疼痛明显减轻,症状体征积分减少≥70%,<90%;有效:临床症状稍微改善,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反而加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计算方法: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比例=(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以百分数表示。

2NPQ颈痛量表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进行一次NPQ颈痛量表积分自我评定,治疗1个疗程后再进行一次评定。根据治疗前后分数差值进行疗效判定。并通过两组间差异比较,以客观评价两种干预措施的疗效优越性。

统计学处理

各组内疗效的构成比为等级资料,用交叉表形式统计描述,疗效构成比的比较应采用Kruskal-WallisH秩和检验,各组内总体有效率的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NPQ颈痛量表积分值为计量资料,采用进行统计描述,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用t’检验。以上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以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治疗结果

疗效构成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各组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见表1。其中,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到66.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体有效率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

2NPQ量表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PQ积分及差值见表2。NPQ积分量表满分为36分,其中,治疗组治疗前NPQ积分值为22.6±5.9,治疗后为7.6±2.3,前后变化差值为14.9±6.1;对照组治疗前NPQ积分值为25.5±5.8,治疗后为14.4±3.8,前后变化差值为11.1±1.0。与对照组相比,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NPQ差值改变有显著性意义,P=0.,P0.05。

讨论

有学者说,80年代我们面临腰背痛的挑战,今天则是我们向颈椎病挑战的时代。继续深入地开展对颈椎病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颈椎病是一个医疗上的老大难疾病。到目前为止,一个完整的、能被大多数人认可的颈椎病的定义还没有。这表明,颈椎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复杂性。

关于其发病机制,更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是其根本原因,长期的低头、伏案工作,导致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组织间疤痕、粘连及肌肉挛缩,可卡压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另一方面椎周组织可牵拉其附着的椎骨发生力平衡失调,导致椎体的局部发生位移而产生骨关节的微小移位,进而使颈椎的生理力线发生偏移,椎体各部位承受的压力发生改变,在人体自我代偿机制作用下导致微小骨质增生,刺激、压迫周围颈部神经、血管、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因此,重新恢复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是其关键。

小针刀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应用针的“针身”,和手术刀的“刀头”,通过针刺手法,起到切割、剥离的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从本质来讲,是中医针刺疗法和骨伤理论结合的产物。在治疗方面具有松解减压、减张作用和创口小、痛苦小、无需麻醉、定位准确、松解较为充分的优点,可最大程度的缓解椎体周围肌肉的劳损、痉挛、粘连,使局部组织供氧、供血增加,促进组织炎症消退,恢复肌肉及韧带的牵引力,从而纠正椎体的力学平衡失调,减少椎间盘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对颈椎病治疗起到一个实质性、高效应性的作用。近年来针刀疗法在治疗颈椎病上凸显出其优越的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和认可。

王海东主任医师结合颈椎病的特殊病理基础,在颈椎病的针刀治疗中首次提出变位定点针刀松解疗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该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疗效可靠,复发率低,安全性较高,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临床上颈椎病大多为混合型,针刀治疗时通常根据临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上位、颈中部及下位颈椎病,如眩晕、头痛、耳鸣、视力模糊、失眠、后枕部的疼痛、酸困等,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上下项线之间,其次在上位颈椎的后关节突、棘突等部位,提出了“颈七刀松解术”;如患者出现颈部酸困、疼痛,僵硬不适症状时,“颈六刀松解术”;若出现上肢的症状,如肩、臂、手指的疼痛麻木,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C4-T1后关节、横突,中、后斜角肌止点、肩胛骨(内上角、冈上窝、肩胛冈、冈下窝)、肩关节盂外侧和盂下、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肱骨内外上髁等部位,临床上可根据病人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相应部位进行松解。本次试验结果表明,针刀松解术做为一种保守的微创疗法,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凸显出其疗效的优越性,从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PQ积分情况来看,针刀松解术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疗效更加肯定,值得今后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中国针刀医学网征稿通知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立志于为广大医学者提供优秀的文章和学术交流,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好评,但是仍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改进,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

特此,中国针刀医学网面向全国征稿,如果您想把您的学术思想传递给全国的针刀同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针刀知识,如果您想与广大的针刀同仁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针刀医学水平,那么请赶快按以下方式投稿或者致电林川(同







































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nhuangyinxiang.com/jzwh/16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