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内皮素(ET)升高,导致动脉硬化和脑血管痉挛。同时,老年眩晕的患病率与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紧张、抑郁等精神情绪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多由虚损所致。本病根源在脑,主要病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阳化风,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另一方面,由于肝阳旺盛,反克脾土,肝脾不和导致气血运化失常,脾虚生痰,痰浊内生,淤血阻络,风邪夹痰夹淤上扰清窍而发病。
除了以上病因,颈椎自身的病变也会引起颈性眩晕。颈椎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是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统计表明,我国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颈椎病,到了60岁,患此病者高达50%。近5年来,门诊颈椎病人中,三四十岁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文字工作者居多,另外驾驶员患者越来越多,甚至占到颈椎病患者的20%以上!
颈椎病的形成与年龄、慢性劳损、外伤及代谢、精神因素有关。其表现常为颈、肩、臂、肩胛上部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严重者甚至可能四肢瘫痪。颈椎病是多种疾病的根源,例如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差、反应迟钝以及心慌、胸闷、气短、呃逆、心律失常、房颤等症状,一查根源其实在颈椎。颈椎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寒。因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尤其是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有时确诊并非容易。一旦诊断明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疾病要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颈椎病病程较长,椎间盘退变、骨刺生长、韧带钙化等与年龄增长、机体老化有关。病情常有反复,发作时症状可能较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惧悲观心理,另一方面要避免得过且过的心态。
2.颈椎病急性发作期或初次发作的病人,要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卧床休息对于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痉挛和头部重量对椎间盘的压力,以及消除组织受压水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卧床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肌肉萎缩、组织粘连、关节粘连等变化,阻碍颈椎病的恢复。
3.人体犹如一部复杂的机器,时常需要加以保养。尤其是颈椎,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无论是睡眠、休息,还是学习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动作,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时刻不忘颈椎的保护,同时加强颈肌的锻炼。
4.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之分。绝大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能够缓解症状甚至治愈。但每一种治疗方法均有其独特的操作、作用和适应症,需要有专科医师指导,而且有一定的疗程。切忌病急乱投医,朝三暮四,频繁更换治疗方法或多种方法杂乱并用,不但得不到治疗效果,反而加重病情。
一、日常保健法
1.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低头工作1.5~2个小时后均应停下工作,做几次挺胸、后仰头的动作,以便舒缓颈肩部紧张的肌肉。
2.长期伏案工作者(如文职人员、编辑等),在工作中除了要经常活动颈肩部外,还需经常调整座椅与工作台面的距离,以便工作时能够保持正确的体态,并应尽量减少低头工作的时间,如条件允许可使工作台面处于一定的角度。目前,理想的工作台面与水平面的角度是30度,这样的角度可避免伏案工作者长时间地处于低头工作的状态。
3.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走路或是坐着,都应尽量保持挺胸平视的体态,使颈部处于正常的生理角度上。
4.睡觉时习惯枕高枕头的人必须改成枕低枕头(枕头高度以8~10厘米为宜)。这是因为,长时间枕高枕头容易引起颈椎的生理曲度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导致颈部损伤。使用“枕头”的传统方式,都是把“枕头”枕在头部,而枕在这个位置,会使后颈部的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很容易造成颈肩部损伤。目前,医学保健学者们提倡将枕头改成枕颈,因为当颈部用枕支撑起来后,颈后肌便呈松弛状态。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保健枕,这种枕头的后面是凸出的,前面是低平的。使用时可将凸出的部分枕在颈部,将低平的部分枕于头下。这样使用“枕头”,可以有效地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对颈椎病的防治大有好处。
二、按摩保健法
颈肩痛是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大多出现在枕后、颈椎棘突或横突、胸锁乳突肌上段、冈上肌、肩胛内外缘等部位。当上述部位出现疼痛时,患者可采用按揉法、指压法、轻掐法、弹拨法、叩击法、拍打法等按摩疼痛的部位,从而可有效地缓解疼痛症状。患者可让家人用上述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交替按摩疼痛部位3-6分钟,每日可按摩1~3次,按摩时力度要适宜,以按摩部位出现酸痛为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