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疾病正骨九法

正骨,为专科名,是诊治损伤的专科,也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亦有称为伤科或骨伤科的。中医指用推、拽、按、捺等手法治疗骨折、脱臼等疾病。

1、仰头摇正法

适用于枕寰、寰枢关节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颌,使病人头部上仰(仰头可使C2-7颈椎后关节闭锁成“定点”),侧转,嘱病人放松颈肌(缓慢动2-3下),待头转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得”声。也可取坐位操作。

2、低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低头(中段颈椎错位者约屈20度。下段颈椎错位者前屈须大于30度)术者一手轻拿其后颈,以拇指按压于错位的横突后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其面颊部作为“动点”,以枕部为支点,转动头部,当摇头至最大角度时,动点的手用有限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按压成阻力,使关节在动中因“定点”的阻力而复位。缓慢复位法根据需要可重复2-3次。

3、侧头摇正法

适于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式错位及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侧卧、低枕、头前屈,术者一手托其耳区头部,另一手轻拿其后颈,拇指“定点”于错位之横突下方,将头搬起呈侧屈状作摇头活动,动作同低头摇正法。

4、俯卧摇肩法

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5、侧向搬正法

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6、挎角搬按法

适于C2-6后关节错位,或关节滑膜嵌顿,且关节肿胀者。患者取健侧卧位,低枕,将头偏向健侧前屈,充分展开患椎关节,术者双手拇指轻力弹拨其颈部紧张肌腱(提肩胛肌、夹肌多见)作滑膜嵌顿的诱导松解,使嵌顿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颈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点“于肿胀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对侧头面部,将头搬起屈向健侧前外45度,再搬头向患侧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压该隆突关节,重复2-3次即可复平。

7、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

适于颈胸交界区(C6-T3)的关节错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压痛为例,患者俯卧于软枕上,头在床边悬空,面向颈部放松。术者立于床头,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侧,力点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点,令患者深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有限度的冲压力下按,右手“动点力“稍加大,可重复2-3次,由于术者双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对旋转式错位较易复正。对滑脱式错位,可改为双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两侧,在双掌牵位头颈时双拇指加按压力,以达到牵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错位。

8、侧卧推正法

适用于各种前后滑脱式错位,对颈轴变直,反张者有效,患者侧卧,平枕、低头,术者用拇指、二指夹持后突棘突两旁椎板处作“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头作前屈后仰活动。当仰头时,“定点”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动,使反张的椎体在运动中被推正。滑脱较重者,用牵引下推正较易成功,或取仰卧位于推正时加牵引力,亦可复正。

9、反向运动法

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规律,使越来越多人的问题出现在了“骨头”上,颈椎病、脊柱侧弯等等,已经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

一、因势利导之

正骨也是同样的道理,硬掰硬拉,虽然也可以达到“正”的效果,但这绝非是最好的治疗方案。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顺其势也。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放在这里形容骨头及其准确,那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动则生,静则死,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在动中求正,顺势轻轻一推,再加上人体的自我修复,然后才能真的“正”了。

二、正骨之道全在理通

唯有理通,才能使推拿手法有疗效。如果心中理不通,那么下手的时候就会感到茫然。如果心中理通,那么所用的手法就会奏效。只不过不同的人有手笨手巧之分,引用一个词语“笨鸟先飞”,手拙的人多练多用,也会变得手巧,正所谓“熟能生巧”。但其实这些都是皮毛,真正的“大咖”就是理法。同样的手法,心中理明一些,那么其手法的疗效增一层就会更好一些。

心不通,多揣摩,理不通,访高手。

各位师傅手下的“功力”,全在平日的积累。

想要将任何事做的成功,都没有捷径,正骨也同样如此。

三、大道至简,正骨亦然

有位正骨大师曾这样说:“正骨太简单了,简单到我都不想说。”

正是这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话,道出了正骨的真谛。

手法一定要轻,原来曾遇着让人发愁的一二三胸椎,但等真正遇到高手,才知道原来只是轻轻转一个或几个圈而己。结合自己原来所学,到现如今才领悟到,手法越轻,才能越精巧。

手随心动,法由心生。如果太过注重手上着力,那么手己被控死,法无从生焉,骨头的复位自然不会很精巧。

真正的高境界是被正者并不觉得医者用力,只觉医者手轻轻一动,看似没什么感觉,然而疾患己除去,不会有丝毫响声。追求正骨有响声的人,骨是被强行推入的,而不是顺势带入的,这绝非是精妙之道啊。

正骨诀窍,全在摸法

平常人都以为正骨诀窍是秘传的手法,能学得其手法的人就是得到正骨了真传。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样理解的话,就是本末倒置了。手法之秘固然重要,并且得其秘者都视其为宝物,不轻易传授他人,但是常人却不知道,手法皆以摸法为基础。摸得准方能正得准。

一些正骨高手,他们所看重的,皆为摸法,他们常将他人摸不出而自己摸得出引以为傲,而不是以他们所用的手法为光荣。

手下摸得准,自能正得精,治得准,所以能奏效。如摸不准,盲目乱正,手法模糊,即使像“瞎猫碰上死耗子”一样偶尔碰对,但心中仍是茫然的。而且这样会费时费力,事倍而无功。

我们所说的正骨,并非只是正骨,而且包括正筋。事实上,筋占大部分而骨占小部分。

一个人身体有病变的时候,筋骨都不同于常态。用手触摸,用心体会,自然得知病之所在。到底是陈伤还是新伤,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皆可摸得清。这些了然于胸,然后因症施治,就会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五、有筋出槽必有骨错缝,有骨错缝必有筋出槽

现今所流行的某些正骨手法大多受西医影响,以西医理论为依据,其实都是局部疗法。有人以治疗颈椎手法闻名,将病人脖子扳得一串响。有人以治疗腰椎闻名,只将腰部某椎复正便认为病马上就能好。

凡此种种,都认为是椎体略小错位所致,所以认为将椎体复位疾患即除。其实很多时候椎体才复位(快者三两分钟,慢者数天),再摸时椎体又回到原位,而这种情况又大多归于椎旁肌肉紧张所致。然而即使松懈了椎旁肌肉,很多时候也照样会出样这种情况。

所以这些手法只是“治”其然而不“治”其所以然。

我们知道,筋骨相连。世间无没有筋的骨头,也无不连骨头的筋。而筋并非只是椎旁肌肉那一小段,而是一直牵连到很远处,与上一关节相连,而上一关节,又与上上一关节相连。如此一直连通到极远处。有筋出槽必有骨错缝,有骨错缝必有筋出槽。这是定理。

中医所谓的筋与西医所谓的肌肉理解有所不同。西医注重于解剖学上的某一块具体的肌肉,而中医则重整体,注重引起某一症状的所有肌肉。人生病不只是一块骨头有问题或某一块肌肉有问题,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一块骨头或一块肌肉有问题,相应的很多块骨头和肌肉也会有问题。

中医所说“脚后大筋连脑门”,意思就是脚后的筋一直要连到脖颈上。如果这条筋从脚上出槽了,那么最远会影响到颈椎,如果只调颈椎或腰椎及其椎旁肌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例如脚上的某块骨头因为扭脚错位,久而久之,相应的筋便会出槽翻转,一直影响到脖颈,从而引起颈椎生病。如果此时只调颈椎,虽然暂时调后应力减低,但病源未除,脚部的筋还在出槽,所以过几天应力会再次集中到颈部,病也会从新回到原来的样子。这种情况是临床常见的。

所以治病要从患处的筋去摸,也就是顺着出槽的筋去摸,一直找到根源为止。这样就有方向性和目的性。手臂上的病可是肩部或颈部引起,腰腿病也可能是手臂引起的。这样调筋正骨,便可立马见效。

正骨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1、不要在饱食之后,或者在饥饿时进行按整脊正骨,一般应在饭后二小时左右为宜。

2、注意情绪,在大恐、大怒、大喜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绝对不适合立即进行中医整脊正骨治疗。

3、中医整脊正骨手法治疗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患者表情,使其有舒服感。

4、中医整脊正骨治疗时,双方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势,舒适便于操作。

5、中医整脊正骨疗法治疗时间,每次以十分钟至半小时左右为宜,治疗次数以十二次为一疗程;患者在治疗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同时,将指环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6、治疗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

7、当风之处,不要整脊正骨;有外表皮肤破损处,也要谨慎治疗。

8、齿状突缺如、齿状突不连、齿状突骨折,禁止寰枢椎整复。

9、骨结核、骨肿瘤、整复区骨折、严重的骨质疏松、孕妇禁做整脊正骨治疗。

正骨治疗后的注意事项

颈椎:

1、两个星期内,脖子尽可能不要乱动,不可大幅度猛扭头,不可随意找人去按、捏,不能去做推拿、按摩。只能正常轻柔的转头。

2、枕头不能太软,要有一定硬度,能够支撑头部,习惯平躺睡觉的话,枕头要有自己拳头的一拳高,习惯侧躺,枕头要有自己拳头的一拳半高。

胸椎、腰椎:

1、一般情况下,患者在进行胸椎腰椎治疗的第二天,会出现困、疼、酸、胀、累或痒等症状,大概20%的人第三天疼痛会加剧,此属正常现象。因为原来本身腰、胸椎间盘突出、脱落后,脊椎也会随之错位,导致肌肉韧带记忆着原来错误的位置,并形成一定的粘连。而正骨就类似于把骨头复位,同时也会打破原来肌肉和韧带的状态,相当于二次损伤,那么第二天出现的各种疼痛都属于正常现象。并会持续5天左右,之后症状就会慢慢减轻直到完全恢复正常。千万不可因为疼痛而去做理疗、推拿按摩。

2、如果第二、三天疼痛难忍,可来承露堂采取热敷,或者在家用艾叶煲水,用毛巾热敷。

3、正骨后的一个星期内,最好卧床休息,要睡硬板床。不可乱动,不可搬运提重物,不可抱小孩,不可跑步,不可骑自行车,所有剧烈运动都不可以做。除正常工作外,尽可能少坐。

4、一周内或10天后可做第二次复查。

5、第二次复查正常后,如果需要久坐或长时间开车的话,最好用靠垫顶在腰椎部位,使腰椎的生理曲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

6、尽量在两个月内都避免剧烈运动,使胸椎、腰椎得到良好的休息,并使之恢复到正常的骨架之内。

白海成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nhuangyinxiang.com/jzxt/48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