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忙碌一天的施豪开始奔波,将温室大棚内数千盆水仙花悉数装车后,他从崇明出发,赶往南京各大花市供货。直到凌晨2时,他才将最后一盆水仙花安稳地递到花商手中。再过不到4个小时,这盆青翠欲滴、含苞待放的水仙就将以最新鲜的模样亮相花市,供前来选购年宵花的市民选购。
▲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出产的水仙沈嘉俊/摄
凌晨4时,喻远和位于青浦虹桥花谷的兰风纪花店灯火通明,远远望去一片火红。刚从苗圃运来的蝴蝶兰花枝饱满鲜艳,经过花艺师巧妙的搭配组合,单调的花枝将以各式造型出现在贴着福字的花盆中。
下午2时,陈海虹跟父亲从虹桥花市满载而归,手捧硕大玫红色蝴蝶兰年宵花的父亲走在前头,陈海虹则背着装满银柳、玫瑰等鲜切花的帆布袋走在后头。灰色高架下,深色车流中,父女俩鲜艳亮眼。
▲蝴蝶兰年宵花沈思怡/摄
鲜艳喜庆、寓意美好的年宵花,是不少市民增加过年仪式感、增添节日喜庆氛围的必备品。春节将至,沪郊各大花卉市场及种植基地热度飙升,商家在忙碌中收获新年新商机,市民则在年宵花中期盼新年新气象。
花卉零售市场火热
1月17日上午10时,青浦虹桥花谷的蓝越园艺里花团锦簇,各式蝴蝶兰年宵花见缝插针般摆满门店,顾客络绎不绝。一旁,花店负责人曹美丽正与客户通着“有花就不错了,别挑盆啦!”
这不是夸张。据曹美丽介绍,花店1小时前刚进了一车共盆蝴蝶兰,目前所剩不多,已基本卖完。“往年主要做批发,今年散客零售特别多,上涨了近两成。以前一天来不了多少人,现在光上午就有四五十人。今年共准备了5万株兰花,数量与去年持平,但照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远远不够,失算了。”
▲年宵花市场里客人如织沈思怡/摄
兰缘天成的负责人蔡肖莉同样感受到了散客消费者今年对年宵花格外高涨的热情。以往,来蔡肖莉的店里购置年宵花的大多是中年人;今年,不少年轻人也都对照着手机里的照片来找她购买特定的兰花品种,他们正逐渐成为购置年宵花的主力,在年宵花的选择上也更偏爱稀有品种。
比如,店里一款少见的马卡龙色蝴蝶兰就深受年轻人喜爱。据了解,马卡龙蝴蝶兰由“活体染色”技术培育而成,呈独特的蓝色和绿色等,在一众粉白的蝴蝶兰中十分亮眼。不过,它的价格也同样“美丽”——单株要比普通蝴蝶兰贵60元左右。眼前顾客熙熙攘攘,蔡肖莉如释重负:“元旦时几乎没什么客人,本以为今年年宵花生意不好做,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马卡龙蝴蝶兰沈思怡/摄
除了蝴蝶兰,水仙花、蜡梅、红掌也同样是备受欢迎的年宵花。近日,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门外停满了市民的私家车,后备厢里不约而同满载水仙花盆栽,朵朵嫩黄色的小花给漆黑的车厢带来一抹明媚。据合作社负责人施豪介绍,今年水仙销售量约7.5万盆,销售额超万,整体销量比去年同期上涨百分之五十。
▲崇明百叶水仙花合作社出产的水仙沈嘉俊/摄
在嘉定外冈蜡梅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观光完的游客临走时几乎都背着一捆长满花苞的鲜切花枝,乍一看还以为是来梅园“打柴”的。蜡梅园负责人许海华坦言,近两年来,由于疫情原因,蜡梅园的客流量有所影响,梅花销量减少。但自今年元旦过后的一周起,客流开始逐渐恢复,“平日多人,双休日还要翻个几倍。估计到今年上半年,客流能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临近春节,蜡梅园也提供三种蜡梅主题的年宵花款式,价格从元到元不等,销量不错。此外,鲜切蜡梅花枝也广受消费者欢迎,每根3元到5元的价格十分亲民。“有游客回乡过年前特地来买了10根蜡梅枝条,要‘人肉’背回老家装扮新年。”许海华笑着说。
销售渠道拓宽
“虹桥花谷”位于青浦区华新镇,前身是花卉产业圈颇为知名的华新花卉苗木基地。据上海虹桥花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波介绍,今年是虹桥花谷投入运营第一年,园区内大大小小花苗圃超家,是上海郊区最具规模的花卉基地之一。
虹桥花谷毗邻大虹桥板块,从市区驱车前往仅需20分钟,因交通便利,批发属性又使得花卉价格相对更低,吸引了不少来自市区的顾客光临。此外,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推进,徐波注意到,今年来到虹桥花谷的批发商中多了很多生面孔,他们大多来自江苏、浙江两地。
▲市民选购年宵花沈思怡/摄
喻远和从事花卉行业22年,他告诉记者,往年也会接到苏浙花商的订单,但数量上远不及今年。在他看来,原因一方面是防疫政策放开、省际流动畅通;另一方面则是上海地产的蝴蝶兰品质更高,插花师的组盆工艺也更精美。因此,虽长三角市场里蝴蝶兰的价格相差不大,上海的年宵花总是很抢手。“不少苏浙花商每年第一批年宵花样品,都是从上海进的,照着打版。”喻永和说。
▲造型精美的年宵花?沈思怡/摄
以往主要面向上海消费者的崇明水仙,今年也进军了长三角花卉市场。施豪坦言,今年年初,受第一波疫情感染高峰影响,不少线下的花卉批发商今年都选择提前歇业,目前上海仅七成花市开放,合作社中,近八成水仙花都靠基地零售直销。线下批发渠道受阻,施豪找准了江苏花市的机会。这几日,他尝试性地将水仙盆栽运到南京市的雨花台花卉市场直销,没想到反响异常热烈,整体销量甚至高于上海。“由于鲜花生长周期、运输损耗等客观问题,往年没有去过外地市场,今年尝试后,觉得苏浙两地的花卉市场非常有前景。明年一定要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销商,让崇明水仙走出上海。”
采访中,不少花卉行业负责人都坦言,过去三年的疫情给花卉市场带来不小冲击,但也因此带来了新的机会。
春节将至,位于崇明的上海瀛庙果蔬专业合作社里,年宵花里的“扛把子”红运当头(凤梨花)、红掌、蝴蝶兰长势喜人。据了解,这是崇明地区唯一一家种植红掌鲜切花、红掌盆花、凤梨花、碰碰香的生产基地,以往多做批发,很少零售,非常“任性”。但现在,合作社负责人任小平戏称自己已被“磨平了棱角”。随着今年年初线下花市萎缩,合作社另辟蹊径,跳过批发商,通过社区团购的方式直接面向消费者,效果非常好。
谈起个中缘由,任小平说:“去年疫情封控期间,我们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