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新解和治疗诀窍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真正原因是有害物质在椎间盘蓄积,饮食不当致体质结构劣化、因疾病或退行性病变导致人体动力系统受损。

颈椎功能单位由两个相邻椎骨的椎体、两个关节突关节、两个钩椎关节和椎间盘构成,其间有神经组织、血管和韧带穿过。

椎间盘是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椎间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是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周围部是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牢固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上下相对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是脊柱缓冲震荡的主要结构。椎间盘髓核可以变形,在脊柱的不同负荷状态下髓核通过变形使椎体表面和纤维环承受相同大小的力,起到缓冲保护作用。

椎间盘内无神经、无血管、无淋巴管,纤维环周围没有软骨膜。纤维环内的软骨细胞主要以糖酵解的方式获得能量。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结构退行性病变而导致颈部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被压迫或刺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临床上颈椎病主要分四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颈椎病实际是颈椎的退行性病变。所谓退行性病变,是指组织器官的自然老化,是人体自然衰老的组成部分。颈椎过劳损伤或外伤可加速颈椎退行性病变。

颈椎是发生退行性病变较早的器官,20岁可开始发生。

颈椎的退行性病变,主要是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除此之外,还包括椎骨(即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增生和韧带钙化。本文主要讨论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颈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过程是,椎间盘的含水量逐渐下降,弹性减弱;纤维环出现变性,失去原来的层次和力学性能,在环中产生微裂痕;在遭受弯曲或扭转暴力时,或者负荷突然加大时,变性的髓核沿着纤维环内裂隙向外突,扩大纤维环的损伤,严重的形成椎间盘脱出。

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四条:

一是,椎间盘内无血管、无淋巴管、无神经,纤维环周围没有软骨膜。因此,椎间盘新陈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只能来自周围组织,通过渗透进入椎间盘深部。同理,椎间盘的代谢废物也只能通过渗透排到周围组织。所以,椎间盘的新陈代谢水平低,容易自然老化;而一旦损伤,难以修复。

二是,椎间盘纤维环内的软骨细胞,由于远离血流,不可能获得足够的氧,软骨细胞主要以糖酵解的方式获得能量。而糖酵解与糖氧化相比,产生的能量少而废物多。

三是,髓核老化之后其弹性变形功能下降,既影响了其通过变形调节分散脊柱压力的作用,又增加了髓核对纤维环局部的向外挤压力。

四是,颈椎承受的负荷很大。颈项在直立状态时,因头部的重力作用颈椎间盘受椎体压迫,椎间盘体积缩小,影响了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渗透交换。

以上四条原因,是根据西医学的研究数据经过归纳分析而直接得到的。

但是,以上四条原因所反映的情形,在未发生颈椎病的人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以上四条原因未能反映颈椎病患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未能深刻揭示颈椎病的真正原因。

笔者在以上四条原因的基础上,应用人体健康模型理论,分析发现颈椎退行性病变的真正原因。

颈椎间盘可视作一个生物单元。维持生物单元的自身存活的生物功率是必要生物功率P必。

根据生存边界之动力功率极限定律,

P动≥P固

P固=P必+P无

上两式中,P动表示输入生物单元的动力功率,P固表示生物单元的固有功率,P必表示生物单元的必要功率,P无表示生物单元的无用功率。

毫无疑问,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能够保持自我更新,不发生退行性病变。维持不发生退行性病变的最低条件是

P动=P必+P无

即P必=P动-P无

假设椎间盘没有受到外伤,那么,在自然状态下椎间盘自我更新是稳定的,可以视为P必是不变量。

所以,在上述最低条件的基础上,当P动减小,或P无增大时,

P必>P动-P无

即,椎间盘的必要生物功率不足。

而P无增大是因为无效丏阻增大所致。

所以,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真正原因是输入椎间盘的动力功率不足,或者椎间盘的无效丏阻增大。

椎间盘因为没有血管、没有淋巴管、没有神经、没有软骨膜,所以,其清除自身有害物质的能力差,造成有害物质在椎间盘蓄积,无效丏阻增大。

输入动力功率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饮食不当致体质结构劣化、因疾病或退行性病变导致人体动力系统受损。在常见的病例中,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凉茶凉汤、清热解毒的药物都会使体质结构劣化。尤其是清肝热、泻肝火的药物,对肝功能有很大损害。

颈椎骨增生、韧带钙化的原因,与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原因相似。椎骨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骨膜,所以,其退行性病变出现较迟、发展较慢。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用内科方法治疗颈椎病,关键诀窍是增加输入颈椎的动力功率,清除蓄积在颈椎的有害物质。如此治疗,可以治愈颈椎病,并可使病情逆转。

采用系列中药配方颗粒,精心调配,适当应用,可以取得上述两项诀窍的治疗效果。

年6月18日夜于颐园

[1]本文有关西医学数据,参考《8年制大学教材·外科学》第3版第~页,《8年制大学教材·系统解剖学》第3版第41~45页,《8年制大学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第50~54页。

[2]有关人体健康模型的原理和定律,请参阅拙作《人体健康模型初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nhuangyinxiang.com/jzbz/58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