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MRI影像。我们能够看到C5-6颈椎间盘明显突出,神经被极度压迫,这就是术前周女士上肢无力的罪魁祸首。
姚庆强教授介绍说“这位患者才43岁,还很年轻,患者的症状又特别重,考虑到远期效果,为充分改善生活质量,我们决定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这一难度极大的手术,为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经充分讨论并与周女士及其家属沟通后,姚庆强教授团队联合河西院区麻醉科对周女士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为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精确度,姚教授团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对患者解剖进行了三维重建,在术前评估了患者的颈椎椎体以及椎间情况,同时用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FDM)按1:1比例打印出患者的颈椎模型,精准的做好术前规划,让手术医师在上台之前就对患者复杂的解剖了然于胸。
术前手术模拟和手术中照片手术前,为协助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体位摆放,最大程度保障患者颈髓功能,结合患者颈椎间盘突出伴颈髓压迫、颈椎活动受限等症状,河西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王晓亮和徐亚杰麻醉医生决定采用清醒镇静表面麻醉下的气管插管技术;同时对该患者采用自体血保护及体温保护技术,保障患者围手术身体机能稳定状态,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也让患者主观感受更好。术中,姚庆强教授在患者的颈部做了一个5cm的小切口,一步步清除突出的椎间盘,一毫米一毫米的松解被压迫的神经。将病变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后,将人工椎间盘植入这一空隙。切口很小,可操作空间非常有限,椎间盘后面就是严重受压迫的神经,毫厘之间的差错就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且人工椎间盘需一次性放置至最佳位置,无法进行二次调整,这如同走钢丝般的手术,对手术者的技术、经验以及心理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结合3D打印辅助的术前规划,经过姚庆强教授三个小时紧张的手术,人工椎间盘被放置至理想位置。
周女士术后不带颈托活动的视频和照片
周女士说“手术后,原本头晕、手麻的症状,统统不见了!”术后第二天就可以去掉颈托,离床行走。三天后,左手已经可以用力握住查房医生的手,肌力明显恢复,颈部也能顺畅的转动。专家科普:姚庆强教授介绍说,颈椎病的常规手术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ACDF)”,需要在摘除病变的颈椎间盘后,用骨块或椎间融合器填入空缺的椎间隙,再用钢板螺钉固定住上下颈椎,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这种方法最大缺点是会造成颈椎活动范围受限,还容易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从而诱发新的颈椎病,甚至在几年后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近年来颈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新术式,有效解决了传统颈椎前路融合固定术后颈部活动受限、相邻节段负荷增加和椎间盘退变的问题,提高了手术的远期疗效。姚庆强教授表示,将3D打印用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术前规划,这是继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后,我院数字骨科团队精准医疗的又一次有益尝试。医院数字骨科王黎明、姚庆强教授团队,系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混合现实导航、3D打印等数字医学技术,先已成熟开展个性化/精确化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椎间盘置换手术,给众多复杂疑难的骨科疾病患者带来了健康。
专家门诊时间:王黎明教授专家门诊:医院本部周四全天姚庆强教授专家门诊:医院本部周三上午;河西院区周二上午,点击图片
在线预约挂号
推荐阅读:疫情期间,医院发热看病指南请收下!
整整齐齐去,整整齐齐回!56名驰援武汉医务人员今天平安回家!
医院告全体患者及家属书
医院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