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错位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庖丁解剖学和您一起学解剖临床!

“颈椎错位”即“颈椎小关节错位”亦称“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是指骨与骨之间关系的微小改变,幅度很小,属颈椎小关节囊内的微小移位。“颈椎错位”属祖国医学中“筋出槽”“骨错缝”范畴。

颈椎错位会引起咽喉异物感,还可能表现为偏头痛、眩晕、视力和听力障碍、手麻、心律失常等多个症状。1手法特点及要求

既治骨又治软组织,准确、轻巧、无痛、安全有效。

龙氏手法要求做到稳、准、轻、巧,手法中须柔中带刚。

稳:对病情要细心分析,排除治脊疗法禁忌症。触诊脊椎偏歪时,注意分析是生理性(畸形)还是病理性(符合三步定位诊断),避免误诊误治。对于颈椎错位须分清类型,尽可能以少而准的正骨手法纠正。防止急于求成,判错方向又粗暴复位,发生意外损伤而加重病情。对于病情复杂者,须分析清楚,先易后难,逐步复位。准:病因分型准确(主治法选准),临床分型准确(辅治法选准),三步定位诊断准确(治疗部位选准),错位类型准确(正骨手法选准)。轻:手法能轻勿重,先轻后重,老少弱者用缓慢复位法。巧:利用体位、杠杆力、对顶力、对拉力、牵引力复位。

核心精髓

三步定位四步十法

三步定位:诊断的方法

四步治疗:具体手法步骤

正骨十法:具体治疗手法

2

脊柱病现状及当前主流治疗方法

脊柱是百病之源

脊柱又称龙骨,犹如大厦的支柱,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外伤和不良姿势极易引起脊椎失稳,造成脊椎小关节错位或变形,从而使血管和神经受压。因此,脊柱的损伤不仅是我们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的病因,更是我们平时意想不到的诸如胃肠道、心脑血管、泌尿生殖等疑难病的主要病因,目前经确认的脊源性疾病已达七十多种。详细讲解脊柱病常见原因、主要治疗方法、正骨的不可替代性。

3龙氏正骨——病因、分型及治则

脊柱病的基础病因

发病诱因

脊柱病病因分型

治则

4龙氏正骨——三步定位

定位诊断:神经定位,初步判断发病的范围;

定点诊断:触诊,进一步确定发病的节段及损伤类型;

定性诊断:影像学检查,排除禁忌症,经三位一体对比分析后做出正确诊断

5龙氏正骨——四步治疗

一、放松手法

二、正骨手法

三、强壮手法

四、痛区手法

五、手法注意点、手法禁忌症、注意事项

6龙氏正骨——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一、颈椎关节错位型式

1前后滑脱式错位

2左右旋转式错位

3侧弯侧摆式错位

4倾位或仰位式错位

5、钩突关节型错位

6、后关节滑膜嵌顿

二、颈椎正常生理功能

三、发病诱因及治则

7龙氏正骨——颈椎病正骨十法

一、仰头摇正法

二、低头摇正法

三、侧头摇正法

四、俯卧摇肩法

五、侧向搬正法

六、挎角搬按法

七、俯卧冲压法

八、侧卧推正法

九、反向运动法

十、牵引下正骨法

科学的诊断方法:三步定位诊断

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判断病变所在颈椎节段。

第二步:触诊定位诊断,根据体征和横突和后关节压痛、肿胀判断病变所在。

第三步:通过X光片等判断椎间孔的形状、颈椎生理弯曲的变化、以及张口位环椎侧块改变作出最后诊断。

系统的核心技术:四步十法

1、放松手法:松解紧张肌肉软组织,为实施手法作准备,做到真正安全、无痛。

2、正骨手法:在颈椎小关节周围选取“定点”和“动点”,利用杠杆原理,动中求正,快速、简单、有效。

3、强壮手法:作用于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软组织硬结,加强和巩固疗效。

4、痛区手法:快速改善局部症状。

龙氏正骨推拿的方法根据实践证明,是非常好的正骨推拿方法,尤其是对颈椎病的治疗特别有效。对颈椎病引起的脖子疼痛、头晕、头痛等治愈成功率95%。经过几千例的治愈结果正式创立龙氏正骨推拿手法。

正骨推拿手法要诀

  关节错位需正骨,动中求正是要诀,

  肌肉放松勿对抗,切忌粗暴伤病人。

  定点动点选得准,椎间狭窄加牵引,

  关节开合要充分,轻巧闪动定成功。

俯卧揺正法

适用于第5颈椎至第2胸椎间的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平枕,上肢垂直,手置臀部,术者立其后方,用拇、食指夹于错位关节的横突前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摇动,“定点”作对抗阻力,使旋转错位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复位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在下,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尤其对上位颈椎失稳的患者,可避免因低头摇正角度过大而损伤上颈段。注意摇肩时先将其肩向下推,以免关节闭锁影响复位。

侧向搬正法

适用于颈椎2-6侧弯、侧摆式错位的钩突关节错位。患者仰卧,术者立于床头,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横突侧方并向隆起处按压(侧摆者只按一点,侧弯者由下而上按压)。另一手托住下颌并以前臂贴其面颊部,两手合作将患者头向上牵引并屈向健侧再屈向患侧,(让错位关节先开后合),当颈屈向患侧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不放松,,并与“动点”手协同作扳、按、牵联合“闪动力”以使错位关节复位,有时病人可改用侧卧位,去枕,用抬头作侧扳按动作,与侧头摇正法相同,抬头角度加大。C6-T2侧摆、侧弯式错位者,可将“动点”改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须使错位椎间侧屈活动度加大才能成功。

一个好的方法技巧一定源于一个好的理论知识

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nhuangyinxiang.com/jzzz/7767.html


当前时间: